转自:澎湃新闻
周四A股市场出现了节节走低的态势。其中,芯片股、AI主线的龙头品种纷纷出现高位回落的长阴K线,从而挫伤了市场热钱的做多。受此影响,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有领跌态势。与此同时,成交金额也开始萎缩,说明市场短线压力渐趋显现。
外围压力因素再度聚集
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在演绎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清晰的资金流向特征。一是有一定的增量资金,且往往决定着中短线的市场热点风格。比如说今年上半年以沪深300ETF为代表的宽指ETF大幅放量,由此推动着红利主线出现超额收益率。在9月底以来,则是两融等杠杆资金以及新开户的中小散户资金成为增量资金来源,从而使得高弹性的高成长股出现在涨幅榜前列。
二是外围因素,尤其是美元指数引导着以北向资金为代表的外资以及那些对外资定价权有着一定认同感的本土机构资金的流向。在三季度中,尤其是8月、9月上旬,由于美联储降息以及美元指数的回落,外资回流,本土机构资金也有所加仓,从而推动着A股在9月中下旬出现了新周期的向上拐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近期,美元指数开始强劲回升,美联储的降息声音趋于减弱,如此就可以推导出部分外资有减持的动向。其实,港股以及中概股的疲态就佐证了这一点。受此影响,那些对外资定价权有着一定认同度的本土机构资金也加入到减持的行列中,所以,近期蓝筹股、白马股的压力也随之显现。更为重要的是,此类资金的减持使得A股一度高亢的流动性迅速降温,体现在盘面中,就是周三、周四的沪深两市成交金额持续、快速萎缩。在周四更是跌穿2万亿元的整数关口。
短线或将寻找支撑
这对于A股市场的中短线走势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消息。一是直接的压力,因为无论是北向资金为代表的外资流出,还是因为量能萎缩,各路热钱的交易热情的降温等,均会直接催生出较强的压力源泉。
二是间接的心理传导压力。毕竟指数的走低、量能的萎缩、个股行情热度的降温,会让更多的存量资金担心后续措施能否及时落地,新的预期能否快速形成。如果伴随着量能萎缩等压力因素的增强,而这些新的预期或未来新的增量措施又不能迅速落地,会形成不良循环,进一步抑制存量资金的做多意愿,从而对短线走势带来一定的承压。
不过,就中期趋势来说,也不宜过于谨慎。一方面是因为经过持续调整的港股以及中概股,已经回到了9月中下旬的位置处。而且,从互联网龙头公司的三季度季报来看,他们的业绩已经开始触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尤其是内需也在构筑一个积极向上的拐点。如此就意味着围绕内需的大消费主线也有望迎来业绩的拐点。也就是说,A股市场在9月中下旬形成了市场拐点,在近期则形成了内需产业链的业绩拐点,这有利于A股市场的中长期行情的演绎。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lf2.tttmy.cn/news/93.html